王子铭书法与养生22—了解各种疾病为什么会在头部、背部及四肢
了解各种疾病为什么会在头部、背部及四肢
行医心得,行医者:“讲辩证,不拘泥”,“医要灵活变通,把握本质,否不可言防、不可言治”。凭多年看病、治病的经验悟出,以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阶段以及外界环境变化调整治疗。
此外,看脸、背及四肢决定病情再和患者沟通并治疗。
在医学领域,良好的沟通技巧对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医者,要能够有效地与患者交流,了解他(她)们的病情和需求,并向他们说明预防和治疗方案还要有注意病情事项。在沟通过程中,要使用清晰、简明的语言,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治疗。另外,还要学会倾听患者的意见和疾病问题,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看病、治疗过程中我们第一要看头部(面部),然后再分析背部确保五脏六腑哪个部位生成的疾病,最后由四肢来决定治疗方案。为什么要看头部、背部及四肢呢?学习中医后认为,身体生病是正气不足导致外邪入侵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等因素。另外,使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超过人体自愈能力时疾病发生。这时候头部、四肢及背部由于与五脏六腑相通,信号相互传达具体详情如下:
1、头部的疾病涉及脑组织、五官、血管、神经等多个结构。头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部位,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气血皆上聚头部,头与全身经络俞穴紧密联系,其中手足三阳经脉直接循行于头部,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也达头顶部。脏腑清阳之气循行经脉上于头,注于五官诸窍。头藏脑髓,髓为肾经所化,为肾所主。所以人的机灵与否、记忆力是否强,不在于心而在于脑。头有元神之府之称,为精、神、思的府舍。因此,在侦察头部时不但了解头部变化,还可以通过经络关系来推断五脏六腑的病情变化情况。
另外,脸部变化也能说明疾病对应脏腑状况,比如黑眼圈、黑斑多于肝脏或内分泌不好有一定的关系。再如鼻子上有横纹可能是脾胃、心肺或肠道问题。
中医认为,鼻子对应脾胃。《灵枢》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若鼻部出现横纹、发红或脱皮,可能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有关。此外,鼻梁横纹(山根部位)在部分中医典籍中被认为与心肺功能相关,如长期气滞血瘀或心肺气血不足时,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症状。
2、背部,作为脊椎的中心是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承载着五脏六腑的对应区域。具体而言,背上部与肺和心脏紧密相关,而背下部则与脾、胃、肝、胆相互对应。腰部区域则汇聚了肾、膀胱、大肠和小肠的能量。这一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得背部成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部位,其健康状况直接关乎脏腑的正常运转。因此,背部为人体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及健康状况。无论人生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正确保养背部,这是为健康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关键。
如何去看背部疾病呢?正常脊柱是人体中轴骨骼的核心结构,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组成,通过椎间盘、韧带和肌肉维持稳定,形成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兼具支撑、保护和运动功能。
不正常背部会出现凸凹不平和弯曲现状,此现状恰好又对应五脏六腑疾病的表现功能,因此,背部分析疾病还是要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如何判断疾病呢?比如肺部疾病,在背部肺俞会出现凸出表现,心脏功能异常可以看心俞等等。
3、四肢包括肩、臂、肘、腕、掌、指和臂、股、膝、胫、踝、跗、趾,四肢主要是由筋、骨、血、脉、肌肉、皮毛组成。四肢和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四肢问题上能轻松的发现五脏六腑病变,比如心主四肢血脉,肺主四肢皮毛,脾主四肢肌肉,肝主四肢之筋,肾主四肢之骨,所以五脏均与四肢有关。再比如手和臂上有很多黑斑点或网状斑点、鱼鳞斑点,一般是脾胃和肠道问题等等。
手、足是人体十二经脉必经之地,手指端和足趾端是人体阴阳脉交汇之处,手、足部位也是最能反应人体阴阳的协调与否,所以四肢可以诊断、观察五脏和经脉的病变。
四肢疾病还涉及骨骼、关节、肌肉、神经、血管及软组织病变,常见类型包括骨折、关节炎、肌肉拉伤、神经压迫、血管栓塞等。具体症状和治疗要因病、因不同症状而异,另外,还需要结合观察四肢斑点、凸凹点神经、摸骨来临床评估确诊各种疾病。
掌握头部、背部及四肢三者之间与身体生病的关系以后,我们还要了解身体与病邪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疾病一般根源可概括为“阴阳失衡”和“内外邪气侵袭”引起和造成的,具体与先天体质、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核心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情志与脏腑的统一性,疾病是内外环境失调的综合结果。
自然界的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可以通过口鼻、皮肤毛孔进入身体。比如风邪常与寒、热结合导致疾病发生感冒、头痛;湿邪引发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疾病常滞留脾胃;还有燥邪耗伤肺阴,形成干咳、皮肤干燥等等。
再比如面部是全身健康的重要“观察窗口”,其皮肤变化常与内在疾病、代谢状态、循环功能等密切相关。由于面部皮肤薄、血管神经丰富、暴露度高,且中医和现代医学均认为面部区域对应不同脏器功能,因此许多病症会通过皮肤颜色、质地、斑点或肿胀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外因和内因疾病往往都会显示在我们的头部、背部及四肢。所以预防、调理、治疗疾病都要从头部、背部及四肢开始。
最后,作为一名行医者来说,一定要了解许多复杂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病理事项,以保证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实践和保证患者人生安全。
每天坚持以下动作,激发筋、肉活力,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疗效:
1、双脚正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抖动五分钟左右,再拍打百会、囟门200下。
2、压腿、踢腿各五十个左右,两边扭腰各三十个左右。
3、深呼吸三十次。然后吸气两手交叉,出气两手交叉掌心向前推,连续三个,再吸气双手交叉,出气掌心向上,同时脚尖垫起,停留七秒放下,然后再呼吸交叉双手,掌心向下,出气向下推,保持自然平衡力度,停留七秒,再呼吸还原,连做三组。
4、双脚正与肩同宽,双手伸展左右拍打,左拍吸气,右手拍打左胸口,左手拍打右肾区,右拍出气,左手拍打右胸口,右手拍打左肾区。
5、踮脚跟五十至一百个,双腿并拢,脚正,昂首挺胸,双手背后向下垂,手指交叉,大拇指向下,吸气时脚后跟抬起,出气时脚后跟落地。
6、每天早上醒来在床上按揉肚子五至十分钟,如果有午睡的习惯,醒了可以按摩五分钟左右,晚上睡觉之前按揉五至十分钟。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眼 舌 口 鼻 耳
筋 血脉 肌肉 皮肤和毛发 骨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拍打、推拿和刺血;打开人体气血闸门,平和五脏六腑气机,使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