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涌泉润万家银安淡泉:一瓶好水的“前世今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本意是古诗所说的春雨,诗中的春雨,以温柔的姿态融入大地,这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从天而降的雨,渗入土壤,汇为泉,聚成河,最终又以不同形态回到人间,滋养万物。饮用水同样如此,看似装在瓶中的寻常液体,实则是这宏大循环里的一分子,从云端到泉眼,从土壤到瓶身,要让一瓶水真正像春雨般“润物”,悄悄融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的信赖与依赖,便不能忽略它的“前世今生”。广西银安天然饮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安淡泉)从1994年开始探寻“水”的故事,跋涉三十余年,在时代浪潮中蜕变成为守护万家健康的力量。
这瓶水的来源,或应自天说起——雨滴穿越大气层,渗透入深藏于博白-岑溪断裂带的地底,并在地下千米处经历十年过滤酝酿。又或应自地说起,自广西北海合浦县那一眼流淌千年的泉口讲起,讲它如何被用陶罐盛取、煮粥隔夜仍不馊、终被发掘其水质之珍贵。
故事由一次“健忘”开启——合浦县一位饭店老板意外发现隔夜粥未变馊,由此揭开泉水异于常处。王秀宝,时任三合口农场场长,敏锐察觉水源背后的价值,带队实地勘察,发现此泉出自地下千米深处深循环孔隙承压水层,常年恒温25℃,水龄超过十年。其先天属性令人惊艳:低矿化、低硬度、低钠、低电导率,同时富含硒、锌、锗等十余种微量元素,被称为“天然淡泉”。
自此,银安淡泉注册商标诞生,从泉眼走向规模化智能灌装,2005年获“国家免检产品”,成为区域名片。这一泓清泉不仅滋养了合浦人民,也成为广西饮用水行业的标杆,更成为讲述“中国水源地故事”的重要载体。
合浦,这座历史悠久的滨海小城,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口。千年前,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正通过合浦走向世界,同时也迎来南洋的香料与文明。银安淡泉,扎根于这片文化与自然交融的土壤,既承水脉,更承文脉。如何讲好银安的故事,正是对新时代“海丝精神”的现代传承——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的底气与匠心。
为使这份自然馈赠走向世界,银安人以“匠心”为使命,写下全链条的品质承诺。在合浦县的生产基地,银安淡泉的厂房严格遵循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与GMP国际卫生标准建造,全自动清洗、消毒、灌装生产线连贯运转,大幅下降人为干预步骤;并且,水处理环节采用“四级”精密过滤灭菌工艺,搭配臭氧与紫外线双重杀菌装置,再经原装日本海德能RO膜深度净化,既在一定高质量的品质要求上保留泉水的天然口感与活性,又确保每一滴都安全纯净。
随着我国的生活物质水平提高,对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银安淡泉的灌装车间洁净度要求也更为严苛。目前,整体洁净度达千级标准,局部核心区域达百级;小瓶装水生产线每小时可产出1万瓶,桶装水生产线每小时能完成1500桶,更设置有6S标准设计的化验
室,可接受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为每一批次产品筑牢坚实防线。由此可见,高效、口碑的背后是银安淡泉对细节的坚守。如今,四条生产线年设计产能达15万吨,ISO9001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加持,让“质优为本、顾客至上、科学管理、持续创新”的企业宗旨,落地为看得见的品质。
三十多年历史征程中,凝聚了数代银安人心血。他们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坚持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标准走“创品牌、创名牌”的发展路线,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下辛勤耕耘,持续发光发热:1994年原国家农业部、地矿部两位领导分别题词——“开发珍惜淡泉,神水洒人间”“中华第一淡泉”,为银安淡泉定下“基调”,两年后银安淡泉进军北京成为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指定饮用水;2004—2006年连续荣获“中国——东盟博览会”唯一指定饮用水;随后接连获得自治区“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广西名牌产品”、“广西著名商标”、“广西优质水源地”、“县长质量奖”、“中国农垦企业品牌”、“香港正印认证”等大批资质及荣誉。
银安淡泉不仅是好水的代名词,亦是责任的象征。银安淡泉始终在新时代下响应号召,积极与社会共建,以党支部为引领,长期组织青年志愿团队与地方农场、社区共建,积极参与文艺下乡、便民服务、疫情保供、城市文明创建等公益活动。在疫情期间,志愿团队为5万人次提供服务,捐助物资逾5万元,一个“健康”的品牌形象因此越发厚重而温暖。
这瓶好水的故事里,藏着大地的馈赠,藏着匠人的坚守,更藏着“天然、健康、信赖”的品牌初心。未来,它仍会继续——润万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