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热线 > 新闻 > 正文

金熙长如何由篆籀笔法化于仙家书风

2025-08-14 17:02:28 来源:网络

 

本期话题

篆籀问道,笔落化虚:论金熙长书法的天道追寻

日前,书画名家艺术网刊发了有关“金熙长论篆籀笔法”的系列讨论文章,北有书家包玉慈,南有书家梁善剑等多位书坛同道纷纷提笔撰写自己的感悟,(搜索《金熙长篆籀笔法》即可详见),许多读友亦私信留言希望进一步介绍金熙长的仙家书法与篆籀笔法的关系,故编者特约了由毕业于衡山坤道院的女书家段心照(字尚慈),撰写了《书道即天道:金熙长由篆籀笔法臻于化虚之境》一文,我们认为此文深刻剖析了隐士书家金熙长先生的艺术灵魂。同时,文章亦精妙指出,金熙长并非囿于笔墨技巧,而是以古老的篆籀笔法为根基,溯源问道,在刚健线条中注入哲思与空灵,最终抵达“化虚”的至高境界——一种超越形质、直指天心的艺术自由。其书作,是线条的呼吸,更是心性与宇宙律动的共鸣。本文不仅是对金熙长艺术成就的精辟解读,更揭示了书道作为东方美学核心,沟通形上与形下、技近乎道的深邃内涵,引人深思。
(编者)

 

书道即天道:金熙长由篆籀笔法臻于化虚之境

文 / 尚慈

观金师考临《瘗鹤铭》,笔锋游移于斑驳石痕之间,神凝气静,如履薄冰。此情此景,恍若昔日在道学院闻师颂《玄门》真经。彼时颂《玄门》乃登阶问道之途,今日金师以篆籀古法叩问《瘗鹤铭》及《许长史旧馆坛碑》,岂非其探寻仙家书法堂奥之无上阶梯?此梯之枢要,正在那源自太古、终归于太虚的篆籀笔法。

仙家书法,非徒炫技

金师立“仙家书法四境”之说——“清在骨”、“远在神”、“沉在质”、“亮在气”。此四境非仅论艺品高下,实乃修道者心性功夫次第呈现于楮墨者也。

“清在骨”:心骨澄澈,摒除尘滓,笔下乃有太初冰雪之纯净。
“远在神”:神游象外,于空白虚无处体悟天道浩渺,意境方得深远。
“沉在质”:笔力浑厚如地脉潜行,墨韵沉凝,非浮薄轻佻之态。
“亮在气”:光华内蕴,破茧而出,归于先天本真之明澈。至此境界,字非“作”出,乃“生”于自然。

四境如环,层层递进,构筑起以笔墨为舟筏、直指性灵本源之修行大道。

 

 

篆籀笔法:仙书之根基

仙家书法之堂奥,其根基深植于篆籀笔法。篆籀者,上古文字之遗绪,钟鼎金石之魂魄。其线条圆厚内敛,力量深藏,气象古拙磅礴。

南朝高道陶弘景真人,通玄达微。其传世名迹《瘗鹤铭》与《许长史旧馆坛碑》,虽呈楷书面目,然细审其点画之圆融凝重、线条之绵韧含蓄、气息之超然物外,骨子里流动的,正是篆籀笔法之精魂!尤以那如“屋漏痕”般自然垂注、力透岩髓之笔意,正是篆籀“藏头护尾”、“中锋运笔”法度在摩崖巨石上的不朽回响。金师尝言:“篆籀者,文字之祖,笔法之母。”其《天工化笔论》更精辟指出:篆籀线条之圆转如星轨周行,劲健似地脉奔涌,朴厚若山岳自持,实乃天地造化运行之轨迹,假手于人而显化于文字。此即“天工化笔”——非人力强为,乃天地之功借笔端流露。

 

 

 

 

 

 

 

 

 

 

篆籀笔法:引动上古元气

篆籀笔法之可贵,在于其能沟通金师所称之“上古钟鼎之气”。金师自《毛公鼎》等吉金文字中,悟出“音符图符说”:上古铭文,非仅记事之符,实为承载宇宙原始能量之“道纹”。

其线条,乃星汉运行之微缩;
其结体,如山川布势于方寸;
其章法,若云霞舒卷于天际。

运此篆籀古法,便是以身为媒,引动、调和弥漫于天地间的浩然古意与混沌元气(或称“意元体”)。故金师临习《瘗鹤铭》,非仅追摹南朝风骨,实是以篆籀笔意为桥梁,与陶真人笔下凝聚的山川灵气、与铭文深处蕴藏的上古金石元气相激荡、相共鸣。此气充盈于笔端,落墨自然“沉在质”,墨华内蕴,韵致深沉。

 

 

 

 

 

 

由实入虚:笔法化无痕

仙家书法至高追求,非止步于浑厚古气,更在于由此“实”境,臻至金师所倡“笔法化虚”的“亮在气”妙境。此“化虚”,非技法消亡,乃心手相忘、技进乎道后的自然超脱。

当篆籀笔法所凝聚的天地之气,与书写者修持的心性圆融为一,笔锋运行便如云卷云舒、泉涌星流般自在无为。观金师示范“墨演太极”,墨色浓淡干湿之万千变化,绝非刻意安排,实乃胸中阴阳二气随势生发,于纸面自然氤氲而成“太极图卷”。此时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如“星宿列张”,空白处顿成吞吐宇宙之“无字之书”,正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道象直观呈现。

 

 

及至炉火纯青,终达“破茧见先天”之化境。如金师诗偈所证:“空明更始终,一画即太初。”此时书写,几近“无为”——笔落纸端,似在实处,又超然物外;墨痕仿佛生于虚无,归于太初。观者但感一片“惶兮惚兮”之混沌气象弥漫素纸,然《道德经》有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于此浑沌之中,宇宙开辟之生机与秩序,宛然若现。此即“化虚”真谛——笔法融于天道运行之韵律,书写痕迹归于无形,唯余纯粹的生命能量与宇宙精神在纸墨间流转不息。

 

 

 

 

 

 

总结:书道即心道

是故,金师“书道即天道”之论,诚非虚语。其以篆籀笔法为舟楫,由形下之器溯乎形上之道,终至笔法化虚、与道冥合。此非仅艺事之精进,实乃性命之修行。

侍师习书近十载,观其运笔,方悟其考临《瘗鹤铭》,非为求形似,实乃以陶真人为镜鉴,以篆籀古法为阶梯,践行其“以天地为师,与造化同工”之宏愿。仙家书法之真义,至此豁然:

其为笔墨,亦是心印;
其为艺术,更是道术;
其为书写,实乃修行者以全副性命,于纸素乾坤之中,对宇宙大化流行所做的至诚礼敬与深情契入。

吾辈习书问道者,当循此径,秉篆籀之笔,汲天地之气,修澄明之心。期冀有日,亦能于笔锋起落之际,窥见那“破茧”而出的“先天”光明,得见字里行间本具之宇宙生机。金师常诫:“莫求字形之奇巧,但得本来面目之真。”诚哉斯言!

 

 

 

 

 

 

 

 

 

 

延伸阅读:

《什么是篆籀笔法?隐士新论,书坛异人!》

《用“耳”赏字!评金熙长金气石气论与篆籀笔法》

《从金熙长的篆籀笔法谈他的“草从篆化,楷从隶出”》

《何谓篆籀笔法:金熙长谈欲写摩崖榜书楷书必先写好篆隶》

本期编辑:陈善恒 周善之
图片提供:段尚慈
策划设计:张晓霞